細說丹尼士巨龍及禿鷹車系( Dennis Dragon / Condor )
車系介紹
本欄共 3 頁,最後修改日期︰ 01/02/2012 | |
---|---|
底盤資料 | |
底盤建造 | |
底盤長度 | (三軸)9.7m, 11m, 12m |
底盤闊度 | 2500mm |
剎車系統 | 雙路分體式風格 |
引擎配搭 | |
波箱配搭 | |
車身配搭 | |
生產年期 | 1981 年 - 1997 年 |
甫看到這個車系的底盤資料,就知道巨龍及禿鷹車系與統治者( Dominator )車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介紹之先,就從丹尼士這家公司 1998 年之前的歷史開始說起。
丹尼士是英國本土其中一家歷史悠久的巴士生產商,原稱 Dennis Brothers Limited,在 1885 年由約翰丹尼士( John Dennis )及偉文丹尼士( Raymond Dennis )。起初以銷售單車為主,後來在 1899 年組裝首部以引擎驅動的三輪車並在英國展出,但還未正式開始銷售。1901 年丹尼士正式推出首部四輪汽車,同年約翰丹尼士在英國東南部吉爾福德( Guildford )市中心興建英國首座汽車製造工廠諾寶路大廈( Rodboro Building ),發展最高峰時曾為該市最大僱主。
1903 年因應丹尼士開展建造首部巴士,廠方空間不敷應用而遷出建造巴士工序,大廈後來曾用作建造消防車及引擎,後來用作產品展覽室及辦公室,1919 年轉售後輾轉在 1984 年由市政府購入避免大廈被清拆,現時大廈為英國二級歷史建築。
1913 年丹尼士取得英國政府資助並開始主力生產貨車及巴士,放棄原來生產私家車及小型貨車的業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丹尼士應軍方要求生產逾 7,000 輛貨車;一戰後丹尼士進一步發展重型車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為英軍生產 700 輛坦克、4,500 輛軍用貨車及 3,000 輛運兵車,自此奠定丹尼士在英國重型車輛生產商的地位。
香港作為前英國殖民地,規定專利巴士公司必須從英聯邦國家購入巴士,遂於 1937 年由九巴引進首部丹尼士製的巴士( Dennis Lancet )。話雖如此,但由於丹尼士早年生產線側重於市政車輛、消防車及重型車輛,巴士生產線相對地並未受到太大重視,車系亦集中針對英國本土市場為主,未見其他生產商例如丹拿、利蘭、佳牌等般積極。丹尼士在 1958 年曾推出雙層巴士車款羅拉( Dennis Loline ),但在香港並未受到青睞,只由中巴在 1962 引入過唯一一部(車隊編號 LW1,車牌 AD4527 )。羅拉車系亦於 1967 年停產,標誌著丹尼士正式放棄巴士生產業務。隨後再在香港出現的雙層巴士,已經是統治者系列。
丹尼士廠方在完成生產羅拉車系後,由於軍用及重型車輛需求銳減,加上其他競爭者加入市場,令原來業務重心經營上出現困難。陷入財困幾年後,丹尼士在 1972 年獲主力經營生產飛機業務的希斯頓集團( Hestair Group )併購。1977 年,有見英國本土及英聯邦地區對巴士需求持續強勁,丹尼士廠方終於推出繼羅拉車系後首款巴士底盤 — 丹尼士統治者( Dennis Dominator ),屬丹尼士回歸巴士生產市場的處女作。
丹尼士回歸巴士生產的同時,不忘將焦點放在路線版圖急速擴張、對新巴士需求殷切的香港市場。在生產丹尼士統治者的同時,丹尼士廠方針對香港需要為九巴度身訂造丹尼士祖比倫( Dennis Jubilant ),成功取得逾 360 輛巴士的訂單。丹尼士統治者在另一邊廂也受到九巴及中巴的垂青,作為首款丹尼士製後置引擎巴士,設計上更貼合當時一人控制模式的趨勢。不過,統治者及祖比倫車系畢竟只屬兩軸中型巴士,有見香港龐大的客運量對 11 米以至 12 米大型巴士存在一定需求,在利蘭推出奧林比安車系後,丹尼士也不敢怠慢,隨即建基於統治者車系延伸發展出三軸版本,即是本篇的巨龍及禿鷹車系。因此在本車系的底盤鐵牌仍然見有「 Dominator 」字串,反映兩者的連貫性。事實上巨龍及自鷹兩字同指本車系,只是由於「巨龍」此名有迎合九巴(九龍巴士)之意,讓中巴採購時頗有微言,丹尼士後來將車系冠以另一稱號「禿鷹」與「巨龍」分庭抗禮,但實際在底盤及配置上並無任何改動。
細心留意的話,會發現本車系只有極少數車輛配上亞歷山大車身,除了 5 部樣版車其中 4 部(九巴 3BL1 - 3、中巴 DL2 )配上亞歷山大車身之外,絕大部份巨龍及禿鷹都配上都普( Duple Metsec )車身。事緣 1980 年都普收購在 1931 年成立的 Metal Sections 車身製造廠後,不久就因為市場急劇競爭陷入財困,1983 年丹尼士收購瀕臨破產的都普延續其車身生產業務,為當時丹尼士旗下不少車系繼續提供車身裝配。本車系亦成為本港繼奧林比安之後第二大車系,至 1997 年停產前合共引入逾 1,600 部,當中約 60% 為空調巴士,可見本車型對於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中期香港空調巴士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