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奧林比安車系( Leyland / Volvo Olympian )


底盤介紹

奧林比安( Olympian )車系為 B45 計劃,屬利蘭泰坦( Titan )車系的繼承版本,延伸發展出兩軸及三軸版本合共 6 度不同長度。底盤採用非整合式設計,可配搭不同車身,加上底盤標準化的設計,可因應不同買家需要而發展不同長度,使此底盤廣受英國本土市場,以至海外包括新加坡及本港巴士公司買家歡迎。值得留意,奧林比安車系底盤的基本結構並不因長度改動而變換。下列圖表將列出本港曾引入的奧林比安車系資料,並從其車體結構分析奧林比安車系。

【 側架 】

奧林比安車系底盤最大的特徵在於底盤兩邊的側架,側架直接架設在各個懸掛組件之上,其作用是承擔及分散各車軸的承重,側架外表結構雖然簡單,但對於分擔承建車身後的載重,作用卻是舉足輕重。(左圖)右頭軸的側架由多件組件砌成,並由多口鏍絲固定,這也是奧林比安車系底盤的特色,大部份底盤組件都由多口鏍絲連接。(右圖)從內側看左頭軸的側架,側架是由多件鋼製組件交疊所組成。

【 前軸 】

與都城嘉慕都城巴士( Metrobus )及丹尼士統治者( Dominator )不同,奧林比安底盤的主陣並非一條過無間斷地由頭到尾貫通整個底盤,而是把底盤分開至少 3 個獨立部份,分別為前軸、尾軸及中間地台區域。

左圖是 9.56 米利蘭奧林比安底盤的前軸段,氣袋裝設在車輪後方,吸震筒則在車輪內側。留意圖片底部,左邊前軸大陣的位置(即大陣剛剛由高位下降至水平的地方),在前軸大陣的內側接駁著 1 條鋼鐵,那就是中間區域的左邊大陣,而前軸區域的大陣至此完結。

【 後軸 】

一如前軸設計,這段的底盤也是獨立一組的。

右圖是 9.56 米利蘭奧林比安底盤的後軸段,兩軸版設計可以讓大家奧林比安車系另一個著名的特徵,就是 U 型尾軸,車軸的水平高度比兩邊車輪的中心點低,加上放在右邊的尾牙,令車尾的走廊地台得以降低。

其次是大陣的位置,尾軸的大陣在繞過尾軸的懸掛系統後,以很徙斜的角度下降,直到與中間段的大陣連接為止。可以清楚看到整個接駁區域,灰色的是底盤原來結構,啡色的 L 型角鐵的是車身的地台架。

 

(左圖)三軸版尾軸設計,原則上與兩軸版一樣,只是多加上中軸一段,並在原尾軸的 2 條大陣內側,再接駁 2 條用作支撐中軸的車陣,騰出左右車軸之間造成較低的空間,使整段底盤以梯級式下降。兩段大陣的接駁方式亦是以多口鏍絲作固定用途,而中軸的氣袋則壓在這段大陣之下。而在三軸版本裡,中軸及尾軸分別設有 2 個及 4 個氣袋,中軸氣袋壓在中軸大軸之下,鄰近吸震筒;尾軸的氣袋則在分別在尾輪前後。

(右圖)在這種設計下,奧林比安在加建車身及地台板後,下層橫排座椅後的空間,便以斜台以低幅度遞升,保持了地台的大致平坦,乘客便無須拾級而上才到達尾排座椅。

【 主陣 】



至於奧林比安的底盤主陣(大陣),中軸大陣與中間段大陣的接駁方式非常特別,幾乎是三軸版本獨有的。

(上圖)在中軸前方位置可以看到紅圈內所示,右邊中間段大陣與中軸大陣的連接位(將滑鼠浮標移至相片可看到放大區域)。放大相片中,可見中間有一條空隙,左邊一段是中間段的大陣,右邊一段是中軸的大陣,2 段互不相連,要另靠一條架於外側的鋼條連接。

(右上圖)再來一張沒有加工的圖片,可以看到那條外加鋼條的模樣。這種連接效果似乎比傳統焊接方法為佳 [1],減去了因焊接的熱力造成對底盤韌度的下降及壓力,至少香港的奧林比安車系行走廿年以來,均鮮有聽聞這段底盤接駁位出現斷裂等結構問題。

[1]︰香港有部份巴士底盤由於屬後期改裝,故多採用焊接方式接駁,例如延長尾跨的九巴丹拿 D 型,中巴那 40 部裁短車牌加建雙層車身的佳牌,以及城巴因意外燒毀後駁長底盤至 12 米、編號由 #122 改為 #341 的利蘭奧林比安。

(右下圖)近攝 2 段大陣中間的空隙,可見 2 段大陣完全是互不相接的,完全是由外加支架固定。

【 引擎室 】

 

最後一組是引擎段,其實這部份是與尾軸段的大陣完全相連的,不過為方便介紹而分述之︰

(左圖)奧林比安車系另一特色是懸吊式引擎,有效減少引擎運轉時傳到車身的震動。為此,過了尾軸之後,各條主陣都大幅向上攀升,除了右邊的中間大陣升到引擎室頂部外,在左右兩邊,還有兩條外型優美的半月型副陣。

(右圖)與一眾英國第三代後置巴士一樣,引擎的動力經過波箱後,在巴士的右邊輸送到傳動軸,再經尾牙轉到尾軸。在下層太平門的底下位置(將滑鼠浮標移至相片可看到放大區域),可見俗稱「直濕」[2] 的傳動軸十分貼近尾軸右後方的氣袋。

[2]︰濕(霎)是「 shaft 」之粵音直譯,「直濕」即「縱向尾傳動軸」( vertical final gear shaft )。

上段提到的懸吊式引擎,聽起來也許比較抽象,究竟整副引擎是如何在無任何下緣承托的情況下懸吊起來?關鍵就在於底盤引擎室的尾架之上。

(上左圖)相中的九巴屬配吉拿( Gardner )引擎的奧林比安,在引擎前靠近左尾燈及中間位置,可以明顯看到 2 條直立裝設的銀灰色鋼條,這副引擎就是依靠這 2 條鋼條懸吊起來。

(上右圖)另一張城巴利蘭車尾,則是配上康明斯( Cummins )引擎,由於引擎設計有別,故康明斯引擎的 2 條吊架位置,位置與吉拿引擎稍有不同。左邊的一條裝設在尾燈後面,在相中不易察覺。右邊的一條,則在左起第 2 及第 3 個散熱網中間下沿直立。

 

(上左圖)近攝配吉拿引擎的右行懸吊架(將滑鼠浮標移至相片可看到放大區域),可以見到吊架是直接連接在引擎室頂部的橫架上作支點,支撐整副引擎的懸吊。

(上右圖)再近攝吊架與引擎室橫架的連接方式,可以看到吊架是以 T 字形設計,橫插著引擎室的橫架,固定吊架之餘,亦令引擎轉動時的震動不易傳入車廂。

 

(上左圖)所謂的懸吊式設計,就是在吊架的支撐下,包圍引擎室的各個支架及底架都可以拆去,由支架及托架支撐引擎的重量(將滑鼠浮標移至相片可看到對照區域)。事實上,這些旁板和底架的作用都是保護引擎及用作架設引擎室的外殼,而非承托引擎。而除了引擎前有 2 條鋼條吊架外,引擎內側的左右邊,亦裝有 2 個托位承載著引擎(見對照區域內紅圈示),進一步固定引擎。留意相中展示的底盤是屬於 9.56 米版本,但為了達致最佳展示效果,編輯時採用了 11 米版本車尾引擎室外觀相片作出比對以茲說明。

(上右圖)至於吊架與引擎的連接處,則有避震膠作承托,進一步消除引擎運行時對車廂內部,以及車身的震動(俗稱「打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