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雙層低地台巴士丹尼士三叉戟甫推出不久,九巴就替當時的全資子公司龍運,購買 150 部丹尼士三叉戟,以配合機場及北大嶼山路線標書,要求承標巴士公司派出低地台巴士的要求。
在這 150 部車輛的訂單中,普通版及客車版分別佔 125 部 (#101 - 225) 及 25 部 (#501 - 525),前者主要派往北大嶼山及行走機場後勤區的巴士路線( E 系路線),後者主力行走最初 2 條機場豪華巴士線,A31 線(荃灣愉景新城←→機場地面運輸中心)及 A41 線(愉翠苑←→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機械規格與九巴同款
#101 - 225, 501 - 525 均採用統一機械規格及車身,與九巴同配亞歷山大車身的丹尼士三叉戟分別不大。不過由於巴士行走大部份路段皆為公路及沿海路段,故特意改配 ZF 波箱及霧燈,而非九巴同款車輛的 Voith 波箱;至於客車版與普通版最大分別僅在於車廂佈局,前者採用體積較大的行李架及高背絨面座椅,椅背角度可任意調較,靠近走廊的座椅亦可移出拉闊椅距,座位上方亦設獨立閱讀燈及冷氣出風口,設計相當周到,後者則僅配一組體積較細的行李架,佔下層樓梯後 2 排座椅空間。
在出牌初期,#101, 104, 124, 136, 146, 154, 160, 161, 163, 171, 173, 179, 181, 204, 207, 209 均配備 RoadShow 系統,惟後來已停用,直至 2014 年龍運再度為旗下車輛加裝 RoadShow 系統時,仍然服役的車輛才陸續加裝屏幕。
經濟低迷致車輛過剩
整批車輛在 1997 年 12 月至 1998 年 7 月期間出牌,由於龍運早期的路線網絡有限,故此 150 部車輛可謂應付有餘,甚至有閒置客車版車輛行走其他北大嶼山及機場後勤區路線。不過好景不常,1997 年以後亞洲金融風暴及接踵而來的禽流感事件,重創本港經濟環境,機場後勤區部份發展項目亦需要延期落成。
在連串影響下,機場巴士線需求亦無法達至預期的發展速度,部份路線甚至慘澹經營,需要縮減班次甚至重組路線減低營運成本,引致車輛過剩。龍運遂於 1999 年在路線重組後,將其中 19 部普通版巴士借調至九巴行走,當中 14 輛 (#102, 107, 112, 123, 125, 127, 142, 143, 148, 152, 158, 159, 165, 174) 後來更售予九巴,成為九巴車隊的 ATR355 - 368(有關資料請往「九巴篇 丹尼士三叉戟空調十二米」的介紹)。
龍運唯一配都普車身
1999 年 7 月 24 日,龍運一部丹尼士三叉戟 (#197) 行走 A43 線(粉嶺華明←→機場地面運輸中心)時,於青朗公路意外燒燬。其後丹尼士廠方的調查報告揭露,引致巴士焚燬的原因,是源於底盤設計及生產時的失誤,問題與九巴無關。有見及此,代理商在 2000 年向龍運提供另一部配都普車身丹尼士三叉戟巴士 (#301) 作為賠償,為龍運至今唯一一部配都普車身的巴士。
雖然按底盤序號而言,此車緊接配都普第三型車身的九巴同型號車輛 (ATR189 - 298) 生產,但實際上此車卻配都普第二型車身。此車沿用 #101 - 225 的機械規格,惟出牌時已配上客車版絨面皮套,並配上 Hanover 電牌,是龍運首部配有電牌的車輛。
部份車輛後期改裝
隨著經濟復甦及旅客數目回復增長,機場豪華巴士路線(不經東涌及機場後勤區的 A 系路線)需求逐漸增加,龍運陸續開辦 A33 線(富泰←→機場)、A41P 線(馬鞍山耀安←→機場)及 A43 線(聯和墟←→機場)等多條機場豪華巴士路線,令客車版巴士嚴重短缺,經常出現以普通版巴士行走豪華路線的「降格服務」,引起乘客及區議員不滿。
有見及此,龍運在 1999 年將 10 部普通版車輛,換上絨面皮套及加裝 1 組行李架便充當客車版,紓緩 A 系路線車輛緊張的情況(詳見頁底「補充資料」),但服務水平仍與客車版有相當距離。龍運為解決乘客登車困難的問題,遂將 15 部客車版車輛的大型行李架由 3 組減至 1 組,增加下層座位提升載客量。餘下 10 部仍設有 3 組大型行李架的客車版車輛,則在 2013 年年驗時陸續減至 1 組,與早年改裝車輛看齊。
另一邊廂,龍運同時將其中 30 部仍然服役的普通版車輛,在下層再拆去 2 排座椅加裝 1 組行李架,應付部份較多乘客攜帶行李或大型物品的路線,避免乘客將物品置於輪椅停泊區或車廂通道引致不便及危險,令配亞歷山大車身的普通版車輛載客量出現 124 人及 128 人兩種配搭;2008 年中旬起,再有 10 部普通版車輛加裝行李架,規格與前批加裝行李架的車輛相同(詳見頁底「補充資料」)。不過,隨著龍運引入新一批丹尼士 E500 型巴士(車隊編制 #8400 系),加裝行李架的工程歷時僅約一年便告終。
龍運車輛送舊迎新
2009 年,在本車型車齡逐步達 12 年之際,龍運決定「以舊換新」,將普通版車輛陸續售予九巴,並由九巴將新車訂單部份車輛轉售龍運,協助龍運更新車隊,並延續這批行車里數偏高車輛的剩餘壽命。
因著這個安排,本來龍運僅擬購入 5 部歐盟四型丹尼士 E500 型,後來從九巴 44 部新車訂單中購入其中 20 部,令同年引入的丹尼士 E500 型增至 25 部,成為後來的 #6402, 8407 - 8430;龍運則在 2010 年,將 #101, 105, 121, 124, 126, 133, 135, 137, 139, 141, 145, 146, 151, 160, 161, 167, 173, 176, 180, 191, 200, 203, 212, 213, 214 共 25 部車輛轉售至九巴,屬第 2 批從龍運轉到九巴的丹尼士三叉戟。
踏入 2011 年第二季,因應龍運再多一批新巴士投入服務,#136, 138, 154, 157, 160, 166, 169, 177, 178, 190, 205, 217, 218, 220, 222 第三批 15 部再轉至九巴;2012 年起,#106, 113, 119, 122, 124, 130, 149, 161, 163, 173, 179, 195, 209, 216, 221 第四批共 15 部亦已轉到九巴並投入服務。
分批轉售九巴
由 2013 年 12 月起至截稿前,本車型再有第五批共 40 部車輛轉至九巴,包括 #101, 103, 104, 108, 109, 111, 115 - 118, 120, 128, 129, 131, 132, 134, 140, 150, 155, 161, 168, 173, 172, 175, 181, 183 - 188, 198, 201, 202, 204, 207, 208, 210, 215, 225,餘下不會轉至九巴的車輛,已相繼於 2014 年第一季陸續加裝 RoadShow 系統。
至 2015 年 3 月,龍運再招標出售 15 部車輛,包括 #110, 114, 170, 171, 189, 192 - 194, 196, 199, 206, 211, 219, 223, 224,標書已由九巴競得並將於今年暑假前陸續易手,令在役普通版車輛數目下跌至單位數字。
車型現況
值得一提,在 2006 年 5 月因應接連發生有乘客行李被盜事件,龍運特意在客車版車輛行李架加裝鐵線鎖,防止有乘客混水摸魚。不過由於鎖頭損耗大,加上鎖匙容易遺失造成不便,不少乘客貪圖方便亦甚少使用,故在 2010 年起又陸續移去,回復開放式行李架設計。
扣除 #197 因意外燒燬,及 #147, 182 因車禍撞毀退役,連同大批轉往九巴的車輛,至 2015 年底餘下在役車輛多數已編為後備車輛,無復最初活躍於各大北大嶼山及機場路線的舊觀。直至 2016 年 6 月,所有配亞歷山大車身的車輛已退出載客行列,餘下的 #301 亦延至 2017 年 12 月除牌,象徵本車型正式由後繼車型丹尼士 E50D 型全面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