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巴篇丹尼士三叉戟空調十二米

KMB Dennis / Transbus Trident (A/C) 12m

最後修訂日期︰01/05/2021

 

車型介紹

  踏入 90 年代中後期,歐洲多間巴士製造商銳意研發低地台巴士車款。作為歐洲主要巴士製造商之一的丹尼士 (Dennis),亦在當時率先以旗下長矛 (Lance) 單層巴士車系為藍本,建基於其地台設計研發低地台雙層巴士。不過最終面世的,卻是全新研發的三叉戟 (Trident) 車系,其後更取代長矛車系,成為丹尼士旗下主要銷售品牌,並成為本港第一代低地台雙層巴士。

  截至三叉戟車系停產前,本港共引入約 1,400 台不同長度的三叉戟底盤,高峰期曾佔本港專利巴士車隊逾 20%,亦為三叉戟車系在歐洲以外主要銷售市場。本車型的引入奠定本港交通運輸傷健共融的里程碑,車輛規格包括香檳色車身、闊版雙扇上車門、輪椅斜板、輪椅停泊區及無間斷光管均成為九巴往後購車的新標準。

(... 閱讀更多 )

 

車型剪影 ( 配亞歷山大車身 )

車型剪影 ( 配都普車身 )

 

車型規格

車型資料
ATR1 - 298, 355 - 368, 393 - 495Trident
ATR299 - 354, 369 - 392Trident III
底盤建造
ATR1 - 298, 355 - 368, 393 - 495Dennis Specialist Vehicles
ATR299 - 354, 369 - 392Transbus International
車身建造
ATR1, 4-44, 46, 47, 50, 52, 53, 55-58, 60, 76-78,
80-84, 86, 88-91, 94, 96, 98-106, 108, 112-123,
125, 132-138, 164-166, 168-173, 175-185,
355-368, 393-495
Walter Alexander ALX500
ATR2, 3, 45, 48, 51, 54, 59, 61-75, 79, 85, 87,
92, 93, 95, 97, 107, 109-111, 124, 126-131,
139-163, 174, 186-298
Duple Metsec DM5000
ATR299-354, 369-392Transbus Alexander ALX500
車輛體積
Walter Alexander ALX50011984 x 2500 x 4382 mm
Transbus Alexander ALX50012000 x 2500 x 4398 mm
Duple Metsec DM500012000 x 2500 x 4400 mm
總載客量
ATR1, 101126 人
ATR2, 3, 45, 48, 51, 54, 59, 61-75, 79, 85, 87, 92, 93, 95, 97, 107, 109-111, 124, 126-131131 人
ATR4-43, 139-163, 167, 174, 186-298, 355-368, 393-495133 人
ATR44, 46, 47, 50, 52, 53, 55-58, 60, 76-78, 80-84, 86, 88-91, 94, 96, 98-100, 102-106, 108, 112-123, 125, 132-138, 164-166, 168-173, 175-185135 人
ATR299-354, 369-392134 人
上層座位
ATR1, 10157 人
ATR2 - 100, 102 - 49559 人
下層座位
ATR1-3, 45, 48, 51, 54, 59, 61-75, 79, 85, 87, 92, 93, 95, 97, 101, 107, 109-111, 124, 126-13131 人
ATR4-43, 355-36830 人
ATR44, 46, 47, 50, 52, 53, 55-58, 60, 76-78, 80-84, 86, 88-91, 94, 96, 98-100, 102-106, 108, 112-123, 125, 132-138, 164-166, 168-173, 175-18532 人
ATR139-163, 167, 174, 186-298, 299-354, 369-39233 人
ATR393-49528 人
下層企位
ATR1, 10138 人
ATR2, 3, 45, 48, 51, 54, 59, 61-75, 79, 85, 87, 92, 93, 95, 97, 107, 109-111, 124, 126-131, 139-163, 167, 174, 186-29841 人
ATR4-44, 46, 47, 50, 52, 53, 55-58, 60, 76-78, 80-84, 86, 88-91, 94, 96, 98-100, 102-106, 108, 112-123, 125, 132-138, 164-166, 168-173, 175-185, 355-36844 人
ATR299-354, 369-39242 人
ATR393-49546 人
引擎型號
ATR1 - 298, 355 - 368, 393 - 495Cummins M11-305E21 ( Euro 2, 10824c.c. )
ATR299 - 354, 369 - 392Cummins ISMe335-30 ( Euro 3, 10824c.c. )
最大馬力
Cummins M11-305E21305hp @ 2100rpm
Cummins ISMe335-30335hp @ 2100rpm
最大扭力
Cummins M11-305E211250Nm @ 1200rpm
Cummins ISMe335-301410Nm @ 1200rpm
波箱配置
ATR1-16, 18, 19, 21-100, 102-188Voith DIWA863( 3 前速)
ATR17, 20, 269-298Voith DIWA864.3( 4 前速)
ATR101, 189-268, 355-368, 393-495ZF Ecomat 5HP590( 5 前速)
ATR299-354, 369-392Voith DIWA864.3E( 4 前速)
座椅配置Lazzerini 配頭枕
牌箱配置
ATR1-22, 24-139, 141, 144, 146, 147, 149, 150,
152, 157-188, 355-368, 393-495
膠牌
ATR23Gorba LCD 液晶顯示屏
ATR140, 142, 143, 145, 148, 151, 153, 154, 156鴻隆綠色磁翻板顯示屏
ATR155鴻隆橙色 LED 顯示屏
ATR189-354, 369-392Hanover 綠色磁翻板顯示屏
登記年份
ATR1, 355 - 357, 396, 432 - 448, 4811997 年
ATR2 - 84, 358 - 368, 393 - 395, 397 - 431, 449 - 480, 482 - 4951998 年
ATR85 - 1881999 年
ATR189 - 2982000 年
ATR299 - 3542002 年
ATR369 - 3922003 年
車型總數495 部
本車型已於 2021 年 4 月悉數退役
 

補充資料

車隊編號更改時期更改項目更改前項目備註
ATR1, 101?拆除摺凳增加企位上層 57,下層 33,企位 36
ATR355 - 3682000 年拆除行李架安裝座椅上層 59,下層 28,企位 41
 

車型面面觀

  • ATR1 為丹尼士建造的第 2 輛樣板車,樓梯及下車門較前,輪椅停泊區位於樓梯後方。
  • ATR101 則為第 3 輛樣板車,來港前曾往外國參展故延後出牌。
  • 龍運經過 1999 年重組路線後,將其中 14 部過剩車輛轉售九巴;#101 借調至九巴期間,布牌及行李架仍然保留。
  • ATR52 在交通意外復修後,車頭牌箱與上層擋風玻璃之間未有髹上黑色,回復這批巴士出牌早期外觀。
  • ATR143 在 2006 年 8 月試驗採用上海鴻隆 (Hong Long) 電牌,電牌字體較為筆直,隨後 ATR140, 142, 145, 148, 151, 153, 154, 156, 187 先後換上同款電牌,至 2015 年 12 月 ATR187 已重用膠牌牌箱。
  • 採用改良版都普車身的車輛,車尾牌箱移至太平窗下方,同時轉用電牌顯示。
  • ATR396, 424, 432, 444, 471, 472, 477 在 2015 年退役後改裝為訓練巴士,部份已在 2017 年退役。
  • 與此同時 ATR356, 357 改裝為開篷巴士並成為載通旗下子公司陽光巴士車輛,提供租賃觀光服務。
  • ATR1, 101 屬九巴三叉戟樣版車,後來先後發生意外,復修後更換與量產型相同的牌箱組件。
  • 2 車下車門緊貼頭軸,令樓梯對正下車門,後來量產型車輛已不見此設計。
  • 車身樓梯組件設計劃一採用鋁板,與後來量產型車輛採用玻璃纖維板有別。
  • 車尾車牌原位於牌箱下方,後來改置牌箱右側,只有 ATR1 車牌並非裝在預設凹位。
  • 上層只設 57 個座位,較後來量產型左行少 1 排雙人座位。
  • 冷氣槽側面設有排口送風,裝設較後來量產型車輛多而緊密。
  • 冷氣槽未有完全延伸至車頭,斜向的前端裝有球形出風口。
  • 樓梯採用深黑色旁板包圍,有別後來量產型的米色暗花旁板。
  • 上層車廂扶手柱左右行隔行梅花間竹裝設,只有右行扶手柱設電鐘按掣。
  • 下層左右行尾軸輪拱只設 3 個座位,包括 2 張向前座位及 1 張設活動手枕的橫向座位。
  • 上層尾排座椅不設頭枕,中間座椅亦不設安全帶,此外兩邊冷氣槽亦不設撥扇式出風口,為後來量產型車輛未見。
  • 下層尾排座椅同樣不設頭枕及安全帶,上方冷氣槽設有 4 個排口送風,置中的鐘燈右方貼有「BUS STOPPING」字樣。
  • 下層由於下車門靠近前軸,故左行設有較多座位,暖氣槽則沿右行地台鋪設。
  • 下層輪椅停泊區原設 2 張摺凳並列入載客量內,後來九巴移去摺凳,總載客量維持不變。
  • 下層冷氣槽側面設有球形出風口,惟旁邊另設橫向扶手柱,阻礙乘客調較出風口。
  • 靠近尾排的冷氣槽側面設有獨立球形出風口,照顧尾排乘客。
  • 輪椅停泊區位於樓梯後方,旁邊裝有設電鐘按掣的橫向扶手柱。早期按動該掣後,車長需開啟電動輪椅板方能解除電鐘,後來已將此功能取消。
  • 下車門兩邊與輪椅停泊區同樣以深黑色纖維板分隔,上半部份不設玻璃,而在靠近車門位置另外裝有較矮扶手柱,避免車門內趟時夾傷乘客。
  • 本批車輛中部份因出牌時隸屬將軍澳廠裝有霧燈,其後一直保留。
  • ATR23 (HW5331) 2007 年裝上 Gorba 電牌試驗,惟電牌較暗在日間難以閱讀。
  • 亞歷山大車身上下層均配大面積擋風玻璃,上層橫向扶手柱較矮保留開闊視野,惟自 2009 年 2 月起陸續加裝雙扶手後已不復見。
  • 車尾線條簡潔,太平窗、牌箱及車牌位於斜向的車身部份,指揮燈及煞車燈燈罩則採用圓形設計,有別都普車身的長方形。
  • 配亞歷山大車身的量產型車輛,上層設 59 個座位,左行行距較樣版車緊密。
  • 車內已悉數採用粉紅色人造皮皮套的 Lazzerini 頭枕座椅,扶手柱左右行梅花間竹裝設。
  • 裝上電視屏幕及雙扶手後,上層擋風玻璃的視野略受遮擋,牌箱組件續用深黑色色調。
  • 上層尾排中間座椅配有安全帶,為樣版車未見的配置。
  • 上層冷氣槽相比樣版車已完全延伸至首排座椅上方,斜向的前端續設球形出風口。
  • 樓梯口上方不設光管及出風口,留意冷氣槽側面的排口較樣版車排列得略為疏落。
  • 本批車輛原裝配撥扇式出風口,後來為改善送風效果,已陸續改為球形出風口。
  • 由於球形出風口組件面積較小,故工程部替換時未有移去原裝出風口的邊框。
  • 因應左右行座位編排問題,左右行座椅並非並排裝設。
  • 量產型車輛窗框高度較矮,故只有身型高大的乘客方能將手臂置於窗框上。
  • 與樣板車比較,量產型車輛下車門移後,輪椅停泊區則改置下車門前。
  • 輪椅停泊區改置左前輪拱後方之後,樓梯後右行增設 2 張單人座椅,同時增加企位。
  • 該 2 張單人座椅同屬窄凳並不設活動手枕,暖氣槽則沿右行地台鋪設。
  • 下層無間斷光管沿座椅上方天花鋪設,原見於樣版車在冷氣槽旁邊的橫向扶手柱已移去。
  • ATR4 - 43, 355 - 368 尾軸輪拱上與樣版車同設 3 個座位,留意輪拱組件設計與樣版車有別,該張單人座椅亦不設活動手枕改設扶手柱。
  • ATR44 - 185 中配亞歷山大車身的車輛,尾軸輪拱上設 4 個座位,使下層企位及載客量同樣增加 2 人。
  • 下層右行暖氣槽至輪椅停泊區後繞至通道右側設出風口,並一直延伸至車尾。
  • 太平門上方天花已透薄,靠近太平門的座椅坐墊亦削去一角避免阻礙逃生。
  • 下車門旁邊設有 1 張橫向座椅並配活動手枕,同時裝有玻璃與下車門分隔。
  • 樓梯旁板背面設有鐘燈及電視屏幕,較低位置亦設裝有電鐘按掣的橫向扶手柱。
  • 輪椅停泊區位於左前輪拱及下車門之間,屬量產型車輛標準配置。
  • 下車門兩邊設有直立扶手柱,較低位置裝有半圓扶手柱朝向車門,避免車門內趟時夾傷乘客。
  • 下層尾排座椅均為闊凳並設頭枕及安全帶,上方冷氣槽設有 2 個球形出風口。
  • 駕駛室上方除設玻璃手鎚,亦設 6 盞燈號顯示鐘燈及車門狀態。
  • 秉承過往丹尼士車系設計,儀錶板設計簡約,中間以錶面及燈號顯示,使車長一目了然。
  • 除左圖的兩幅式軑環外,大部份車身均配四幅式軑環,更方便車長轉彎。
  • 前批配亞歷山大車身車輛,波掣位於儀錶板右下方,上方除設倒車保險掣外,亦設左前輪氣袋按掣,左為下降右為上升,方便調低地台上落客。
  • 駕駛室窗邊由相中左起分別設手掣、車門掣、報站機遙控及防霧風機等按掣,上車門可只開左扇或全開,方便控制乘客登車。
  • 儀錶板左邊設有客燈按掣,相中右下角一組設左右箭咀的按掣,用以控制電動輪椅斜板。
  • 除可在儀錶板控制電動輪椅斜板外,車長亦可透過上車門側的紅色按掣開合斜板。
  • ATR164 - 166, 168 - 173, 175 - 185 上層除尾排座椅均為窄凳。
  • 上層轉用窄凳後,車廂通道明顯較闊,惟車廂佈局大致不變。
  • 上層首排座椅同屬窄凳,並原裝配有安全帶,故窗邊座椅手把需改置另一邊。
  • 上層只有尾排座椅為闊凳,惟左右兩側座椅的頭枕仍屬窄凳頭枕款式。
  • 由於採用窄凳,故上層扶手柱未能垂直接向天花,需要斜向裝設。
  • 轉用窄凳後窗邊座椅與車窗之間空隙較闊,但窗框未有因而加厚。
  • 除尾排座椅外,下層所有座椅均為窄凳,部份前方無遮擋座椅另配安全帶。
  • 下層車廂佈局與同批配亞歷山大車身車輛相同,留意尾排及輪拱上座椅坐墊較薄。
  • 首 70 部配都普車身車輛,車頭鬼面罩設有弧形凹位,上方同時貼有較大尺寸九巴標誌,部份後來方改為細尺寸。
  • 車尾牌箱懸吊在上層車窗,黑色整幅式冷氣及引擎散熱網,及長方形燈罩均成為這款車身的特色。
  • 車側入油位屬開放式設計,中軸及尾軸之間的車裙下緣裝有細燈。
  • 2008 年底起,為改善照明效果,本批車輛已陸續在中軸及尾軸之間加裝 LED 細燈。
  • 上層無間斷光管沿冷氣槽轉角位鋪設,通道天花左側則鋪有電鐘帶。
  • 冷氣槽側面設有旋轉式出風口,可轉動扇葉調較送風角度,惟扇葉排列緊密影響送風。
  • 上層頭幅採用黑色組件包圍,鐘燈則轉用長方形 LED 燈。
  • 上層首排上方冷氣槽設計纖薄,底部靠近窗邊裝有球形出風口。
  • 為免阻礙太平窗開啟,車尾牌箱需要懸掛在太平窗背面。
  • 下層尾排上方的冷氣槽底部僅於兩側裝有排口送風,設計略為不足。
  • 下層冷氣槽收合在天花,電鐘帶則沿通道正上方天花鋪設。
  • 下層大部份座椅均為闊凳,為本車型唯一一批車輛有此規格。
  • 冷氣槽底部出風口由於空間有限需橫向裝設,撥扇式出風口已在後來改為球形。
  • 下層電鐘帶貫通車廂,無間斷光管則沿中間冷氣槽兩側鋪設。
  • 樓梯後設 3 張橫向窄凳,兩側座椅均設扶手柱,其中一條延伸至梯間扶手柱。
  • 下層樓梯採用米色碎花旁板,樓梯下方設有暖氣機組件。
  • 輪椅停泊區的電動按掣裝設在較高的橫向扶手柱,對傷健人士頗為不便。
  • 下車門兩側以弧型組件分隔,下車門上方設照明燈、「車門關閉」燈箱及鐘燈。
  • 尾軸輪拱上只設 3 個座位,其中橫向座椅除設活動手枕,旁邊另設垂直扶手柱。
  • 駕駛室窗邊由上而下分別設波掣、手掣、車門門掣及報站機遙控等。
  • 儀錶板設計與配亞歷山大車身車輛大致相同,惟按掣改置儀錶板右邊。
  • 駕駛室上方裝有狹小的潛望鏡望口,冷氣及電視系統面板則裝上冷氣槽底部。
  • 靠近上車門的冷氣槽設有多個排口送風,上車門上方則設開關掣、照明燈及玻璃手鎚。
  • 首批配都普車身的車輛採用電動輪椅斜板,滅火筒則置於錢箱旁邊的凹位內。
  • 介乎 ATR139 - 188 配都普車身車輛,車頭九巴標誌改為細尺寸。
  • 車尾牌箱改置太平窗下方,太平窗亦略矮,車牌照明燈亦轉為整節光管。
  • 本批部份 J 牌車輛原裝設有霧燈,惟部份自 2006 年起先後拆除。
  • 本批車輛起所有配都普車身車輛入油位改為方形掩門,中軸及尾軸之間設有光管照明。
  • 本批車輛上層車廂佈局與前批配都普車身車輛大致相同,座椅編排不變。
  • 扶手柱同樣弧形接往天花,惟本批車輛左行扶手柱由 3 條增至 4 條。
  • 冷氣槽底部及側面出風口設計不變,冷氣槽上緣留有空隙送風。
  • 冷氣槽底部原設撥扇式出風口,後來轉用球形出風口改善送風能力。
  • 上層擋風玻璃上緣塗有藍色塗層遮擋陽光,報站機屏幕亦內嵌在頭幅組件內。
  • 上層首排上方冷氣槽繼續裝有球形出風口,惟出風口改為縱置配合首排座椅。
  • 冷氣槽前端裝有球形出風口,至於較纖薄的部份側面繼續不設出風口。
  • 下層樓梯口上緣以軟墊包圍避免碰頭,留意軟墊包圍兩邊旁板。
  • 上層尾排座椅不設頭枕,只有中間座椅配有安全帶。
  • 下層尾排上方入風口設計略為改良,入風口面積較前批擴大。
  • 與首批配都普車身車輛比較,朝向車尾座位旁邊增設扶手柱,電鐘帶亦不復見。
  • 除樓梯後 3 張橫向座椅,下層其他座椅續用闊凳。
  • 下層右行首排橫向座椅中,靠近通道座椅由於前方未見遮擋,故配有安全帶。
  • 輪椅停泊區設計與前批車輛相同,惟輪椅背墊較厚及圓渾。
  • 下層左行首排座椅距離前方橫向座椅較近,留意上方電視屏幕朝下裝設,使後排乘客難以觀看。
  • 下層車廂中部冷氣槽旁邊加開球形出風口照顧座位乘客,喇叭則位於窗邊天花。
  • 尾軸輪拱上裝有 4 張座椅,此外太平門車窗加高,與旁邊車窗並不一致。
  • 太平門前方天花已透薄,避免阻礙逃生,車廂中後部扶手吊環則沿無間斷光管側裝設。
  • 駕駛室設計與前批相同,波掣靠近窗邊裝設,可鎖定 2 波行車。
  • 駕駛室窗邊佈局不變,暖氣開關掣則由儀錶板移至最後一排按掣。
  • 潛望鏡位於牌箱透視鏡旁邊,可視角度一般,側窗上方另設電視機及冷氣機控制面板。
  • 上車門上方設有開關門掣及玻璃手鎚,旁邊擋風玻璃上方的飾板則裝有電鐘燈。
  • 靠近車頭冷氣槽底部增設一組球形出風口朝向駕駛室,旁邊續設排口送風。
  • 本批部份車輛電動輪椅斜板已同時鋪設防滑地台膠,部份已在後來轉為手動操作。
  • 由 ATR189 起配都普車身車輛,車身再作改良,鬼面罩以倒「凹」字設計。
  • 車尾引擎掩蓋上加設散熱網,車牌照明燈款式亦有改變。
  • 上層冷氣槽經重新設計,改善前批出風口靠近窗邊安裝的不足。
  • 上層座位佈局維持不變,與前批同設 59 個座位。
  • 本批車輛已轉用閉路電視鏡頭並裝設在報站機屏幕下方,棄用傳統潛望鏡。
  • 上層頭幅設計與前批相若,同為黑色纖維組件。
  • 上層首排上方冷氣槽與後方冷氣槽高度相同,惟組件轉為黑色。
  • 上層續鋪設電鐘帶,電鐘帶同時改為黃色,方便乘客辨認。
  • 樓梯組件未有改變,梯間上方冷氣槽改為排口送風。
  • 冷氣槽底部設縱向裝設的撥扇式出風口,喇叭則裝設在窗邊上方。
  • 上層尾排座椅不設頭枕,太平窗已轉用整幅式強化玻璃。
  • 下層尾排座椅均設頭枕及安全帶,惟頭枕屬於窄凳款式。
  • 下層座椅佈局與前批相同,同樣提供 33 個座位。
  • 下層冷氣槽同樣重新設計,大部份座椅均為窄凳。
  • 樓梯後方續設 3 張橫向座椅,留意梯間扶手柱未有繞至橫向座椅旁邊。
  • 下層左邊電視屏幕繼續斜向安裝,惟下傾幅度較前批小。
  • 下車門旁邊的橫向座椅依然保留,並與尾排同為闊凳設計。
  • 下層暖氣槽沿右行地台鋪設,並在車廂後部的通道右側設有出風口。
  • 下層冷氣槽由尾排繞至車廂兩側,底部設撥扇式出風口,規格與上層相同。
  • 無間斷光管沿兩側冷氣槽旁邊鋪設,尾排上方冷氣槽另設 3 組球形出風口。
  • 下層尾排座椅坐墊未有特別轉薄,維持與其他座椅相若坐感。
  • 下層尾排中間及太平門旁邊座椅均設固定手枕,前者自 2010 起陸續加裝。
  • 輪椅停泊區佈局與前批相同,留意下車門旁邊扶手柱裝有電鐘按掣並朝向車頭。
  • 左前輪拱上裝有電視系統主機,並以 2 行扶手柱包圍。
  • 下層車頭至樓梯之間僅於通道上方鋪設冷氣槽,底部設有多個排口送風,同時另設鐘燈。
  • 上車門上方設有弧形組件裝設門掣,開關門掣則配掩蓋。
  • 本批車輛續用電動輪椅斜板,滿座燈箱則位於擋風玻璃左下方。
  • 下車門上方裝有標準尺寸的「請勿下車」燈箱,鐘燈則靠近天花裝設。
  • 儀錶板設計與前批車輛分別不大,整批車輛均採用四幅式軑環。
  • 擋風玻璃上方由相中左起,分別設電視系統警報器、出風口、閉路電視屏幕及電牌控制器。
  • 駕駛室窗邊組件略為改良,手掣由過往裝在斜面轉為平面。
  • 梯間續用曲梯設計,共設 8 個踏面,僅得中間 2 級屬長方形踏面。
  • ATR355 - 368 為九巴首批從龍運購入的二手車輛,座椅皮套仍然沿用龍運時代的橙紅色。
  • 車內所有座椅的原裝安全帶均未有移去,至 2014 年部份車輛才移去安全帶。
  • 本批車輛轉投九巴初期不設電視系統,其後才陸續悉數加裝。
  • 轉投九巴初期,冷氣出風口仍然為原裝撥扇式,後來陸續改為球形出風口。
  • 拆除行李架裝上座椅後,下層座位與 ATR4 - 43 同為 30 個。
  • 本批車輛在九巴服務早期仍設行李架,其後才拆除並加裝電視系統。
  • 下層大部份座椅仍配原裝安全帶,與上層座椅規格相同。
  • 行李架移去後,九巴於同一位置裝上 2 張不設安全帶的單人座椅。
  • 本批車輛在尾軸輪拱上原設 3 個座位,轉投九巴後並未改動。
  • 下層尾排中間座椅旁邊原來不設固定手枕,至 2010 年九巴應乘客意見陸續加裝。
  • 本批車輛採用 ZF 波箱,儀錶板右邊的波掣可鎖定 2 波行車。
  • 2010 年起,本批車輛陸續在儀錶板左下方加裝錢箱按掣(橙色)及錢箱總掣(深藍色)。
  • 本批車輛部份車輛沿用舊款兩幅式軑環,儀錶板原設電動輪椅斜板按掣,後來九巴將之改為手動後,按掣已經棄用封上。
  • 駕駛室窗邊由左起設手掣、車門門掣、報站機遙控、客燈按掣及行車里數錶,留意報站機遙控底座特別抬高以騰出平面裝設。
  • 本批車輛為本車型唯一由 Transbus 生產,配用改良版亞歷山大車身,車嘴掩蓋由鎖匙改為按掣式開啟。
  • 車尾線條經改良後較為平直,散熱網款式亦有不同。除轉用 Hanover 電牌外,燈號亦悉數轉用 LED 照明。
  • 上層車廂佈局未有改動,依舊提供 59 個座位,惟所有扶手柱均設電鐘按掣。
  • 由於連接扶手柱的膠帶略為外移,扶手柱改為彎曲連接天花。
  • 上層頭幅組件已包括報站機屏幕及鐘燈,並轉用白色牌箱組件。
  • 上層尾排中間 3 個座位不設頭枕,座椅下的冷氣入風口改為兩幅式設計。
  • 本批車輛為九巴最後一批採用潛望鏡的車輛,此後已轉用閉路電視鏡頭。
  • 樓梯組件在轉角位加裝垂直扶手柱,旁板頂部亦以金屬邊包圍。
  • 冷氣槽下方原裝配球形出風口,側面設排口送風。
  • 與前批配亞歷山大車身車輛相同,上層最後一節車窗及窗柱屬斜向設計。
  • 下層除尾排及樓梯後 2 張單人座椅外,其餘座椅均屬窄凳。
  • 左行下車門後方改置 1 排縱向座椅後,座位較前批配亞歷山大車身車輛多 1 人。
  • 樓梯後設 2 張單人座位,不配活動手枕,樓梯旁板較低位置續設橫向扶手柱。
  • 下層車窗與無間斷光管之間設有凹位,原可供張貼廣告,惟一直空置。
  • 下層冷氣槽側面續設球形出風口,靠近尾排的冷氣槽底部另設多個獨立球形出風口。
  • 防滑地台膠轉用黑色,梯級邊緣的黃色防滑膠鋸齒花紋較小。
  • 尾軸輪拱上朝向車尾座椅增設活動手枕,此外太平門窗框亦轉為黑色。
  • 下層尾排座椅坐墊依然較薄,上方的冷氣入風口改為兩幅式設計。
  • 冷氣槽下方設有排口送風,靠近下車門的冷氣槽側面另設多個排口送風。
  • 下車門兩側轉用弧形旁板,同時不設扶手柱預設車門內趟,上方並以光管取代射燈照明。
  • 輪椅背墊設計較厚及圓渾,旁邊扶手柱的電鐘按掣改為面向車廂。
  • 樓梯設計與前批配亞歷山大車身車輛無異,續用深黑色組件。
  • 波掣改置在錢箱旁邊,可分別鎖定 1, 2, 3 波行車,配備更大馬力引擎下行車表現理想,惟報站機遙控位置較後操作略為不便。
  • 駕駛室上方由左起分別是電牌控制器、燈號、潛望鏡、玻璃手鎚及閉路電視系統警報器,警號器下方另設電視系統緊急停機掣。
  • 下層報站機屏幕左側設有上車門門掣,玻璃手鎚下方見有滿座燈箱。
  • 本批車輛採用手動輪椅斜板,留意錢箱掩門前地台鋪有膠墊,避免錢箱拉出時磨損地台。
  • 2013 年底起從龍運轉至九巴的車輛,車廂佈局與上一批前龍運車輛 (ATR355 - 368) 無異。
  • 為節省日後維修成本,九巴在本批車輛投入服務前,已移去車內大部份座椅的安全帶。
  • 除 ATR400, 413, 414, 431, 434 - 436, 441, 443, 447 外,其餘車頭均不設電視屏幕支架。
  • 上層尾排除中間座椅外,其餘座椅的安全帶亦已拆除。
  • 本批車輛在龍運時期已更換冷氣出風口,易手後未有改動。
  • 由於本批車輛大部份均未曾安裝電視屏幕,故樓梯旁板上只設 1 行扶手柱。
  • 與上層相同,下層座椅皮套易手後未有更換,除前方無遮擋座椅外,其餘座椅已移去安全帶。
  • 移去行李架闢出企位空間後,下層企位增至 46 人,為本車型中最多的一批。
  • 尾軸輪拱上的橫向座椅,與下層大部份座椅同樣已移去安全帶。
  • 下層尾排佈局與龍運時期相同,座椅續設頭枕及安全帶。
  • 本批車輛為全港唯一一批設有「水塘位」的低地台巴士,企位空間與後方座椅以纖維板分隔。
  • 太平門組件設計不變,靠近太平門的座椅坐墊依舊已削去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