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 2011 年 3 月撥款 3 億港元成立綠色運輸試驗基金,資助營運商及商用車車主試驗另類燃料車輛(以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及純電動車輛)及低碳運輸技術。每部車輛可獲與傳統車輛的價格差額,或另類燃料車輛價格的一半,以較高者為準,每架車輛最多可獲 300 萬資助,每宗申請亦最多可獲 900 萬元資助。政府除了豁免電動車輛的首次登記稅外,企業購置更可享首年全額利得稅扣減。
愉景灣客運在 2012 年 7 月 24 日獲基金批准就提供居民穿梭服務購置電動車輛,根據基金提供的資料,可供試驗的巴士除了五洲龍 FDG6102EVG 型及 FDG6110EV2 型外,就只有山東沂星出品、由本港代理大昌行冠名的「華廈神龍」車系。
控權傾軋數度易手
山東沂星全稱「山東沂星電動汽車有限公司」,追溯這間在 1948 年 10 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運輸公司組建的「魯南運輸公司修理廠」,一直以維修車輛為主業,至 1980 年代才著手改裝車輛供應客車,首部改裝客車的車身就被冠名「飛燕」沿用至今。在 2002 年及 2003 年先後更名為「臨沂汽車改裝廠、臨沂飛燕客車」及「山東中通飛燕汽車有限公司」後,公司業務並無起色繼續長年低迷,至 2009 年 6 月改為現稱時,已經是間資不抵債、欠債逾億人民幣的國有汽車製造公司。
拯救這家泥牛入海的企業,是 1993 年前稱「穗景客車製造有限公司」、由廣州市第二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及香港新美景汽車製造(集團)有限公司合資創立的廣州新美景客車製造有限公司。這間公司在 2009 年 10 月作價 6.89 萬人民幣(相等於當時山東沂星拖欠的撫恤金),連同債務全資購入山東沂星所有資產及接收旗下僱員,成為當地政府的及時雨。
易主後的山東沂星至 2013 年間短短 4 年,已經歷多番傾軋四度易手(詳見「伸延閱讀」文章),直至 2013 年 6 月來自武漢的東湖產業基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由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設立的 200 億人民幣股權基金)收購山東沂星後才暫告一段落。此後山東沂星受惠中國內地提出發展電動車的策略及母公司的國內外網絡急速擴張,近年更藉本港代理商進軍本港市場。
車型近況
縱然本車型底盤及車身分別由山東沂星及飛燕製造,但引擎及電池並非原廠技術,乃分別引自大連電機集團有限公司及河南鋰動電源有限公司。本車型僅屬低入口 (Low-entry) 設計,下車門後方的地台升高乘客須拾級而上,出廠時配備 600 安培小時 (Ah)、耗電率 360 千瓦特 (kWh) 的磷酸鋰鐵電池可牽引 150 千瓦 (kW) 功率,相等於約 200 匹馬力。
2 部新車在 2013 年製造後至 2014 年抵港交付愉景灣客運,車內配備 Lazzerini Pratico 3840 頭枕座椅及 Hanover 電牌,屬愉景灣客運標準規格。新車在同年 11 月出牌,接替 2 部同時退役騰出牌照的丹尼士飛鏢 (DBAY116, 117),同時頂替原來車隊編號,愉景灣客運更在愉景灣隧道旁闢出充電站為兩車充電。
至截稿時 DBAY116 出車率頗為穩定,主要集中在平日行走,惟 2018 年起已甚少出街載客。至於 DBAY117 更在 2015 年 10 月後已長期閒置在廠待修,至 2018 年不獲續牌僅以 3 年車齡便退役。